立教十五论启示我道教出家之深意国家为何禁止气功天然道观探寻真谛

道教“出家”之谜,揭秘《立教十五论》与国家气功禁令的背后

在某些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以及道教自身对外界尚存隐匿的宗教理念,大众对道教及其修行人的了解并不广泛。人们往往将艺术作品中的描绘与现实生活中的真相混为一谈,对真正的道人和他们所承担的宗教生活充满好奇心。特别是当面对全真派道人的时候,每提到“出家”,人们便会不自觉地将其与其他宗教中的一般理解相提并论,这其实是一种大大的误解。

要了解全真派,必须回溯到全真教开山祖师重阳真人的创立,并追溯至他传世之《重阳立教十五论》,简称《十五论》。这部经典可以看作是重阳祖师定位全真道人基本规则的核心内容,是深入研究全真派不可或缺的一本书。尽管此书以全真派为主,但其中蕴含了通用于所有修行者的深刻智慧。而《十五论》的第一篇,即“住庵”,就已经明确指出了“出家”的概念:

凡欲出家者,先须投庵。

庵者,舍也,一身依倚。

身有依倚,心渐得安,

气神和畅,入真道矣!

这里表达的是,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能找到一个稳固的地方作为归宿,便可避免因饥寒、疾病而受苦,从而使心性得以安宁。这正是参悟玄妙、悟透生命奥义之机。

在修行过程中,不管动态还是静态,都应取其精华,用以养生炼神。但同时,也需明白动静皆需适度,不偏不倚,则能养形内炼神。此法门虽简单,却又极难掌握,因为过分劳累或长时间无动于衷都会导致身体健康问题。如果能够守住这种平衡,那么即使居住在最简陋的小屋里,也能专注于修行事务,这便是被誉为真正修行者的状态。

祖师慈悲,《十五论》首篇即明示了修行之基调:1) 出家的第一步是投庵;2) 投庵旨在让身体有所依托,使心渐得安;3) 修习中应避免两种极端行为—过度劳累和过于求静;4) 修行关键,在于保持动静之间的平衡——守常守中,此乃实践涓滴法门。此即为真正意义上的出家及修学。

简化这些观点,可总结为三个关键词:出家、投庵、守常,而字母"舍"则贯穿整个修持中心思想。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够理解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道教"出家"。

世人对于其他宗教学术体系中的"出家"概念比较熟悉,大致认为离开亲情纠缠,以独身素食方式进入清净环境,与尘世隔绝,以求精神的大清净。不由自主,将这一理解扩展至 道 教 " 出 家 " 时,其实蕴含同样的原则与方法。但前提条件是在拥有超越尘世烦恼勇气的心灵才能获得这种精神自由。这就是对红尘物质世界的一种超脱。此 " 家 " 指的是外界干扰和阻碍。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当代社会并非鼓励每个人都抛弃家庭而皈依佛门进行孤独探索。那些选择披挂青衣踏上修仙道路的人,他们背后的故事更复杂,更负责任,有着更多艰难险阻。隐居山林的人士令人敬佩,但若能用终身力量完成自己在地球上的使命,那也是令人赞叹的事迹。在家的或者隐居都是不同的路径,没有优劣高低,只是在选择如何坚持自己的信仰路途上做决断是否能够抵御世俗诱惑,让内心永远保持纯洁无染?

所以说,“舍离”不是逃离这个世界,而是一个寻找内外双方面体安宁的心境追求。当我们终于明白了这一点,就懂得了祖师的话:“身有依倚,心渐得安。”这是关于如何正确理解 “ 出 家” 的哲学思考,它既不是为了逃离红尘世界,又是在追寻一种更高层次的人生状态——一种内外兼顾且完全融合到的存在状态,即所谓 “ 真 实 的 出 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