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王冬龄在北京举办了一次名为《道象·王冬龄书法艺术》的展览,这场展览规模空前,吸引了众多书法界的精英和文化人士。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以及中国书法家协会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并由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致辞。他赞扬说:“这次展览再次展示了王冬龄老师卓越的书法艺术成就,特别是他最新作品的呈现。王冬龄先生是我们熟知并尊敬的书坛领袖,他积累下来的作品已经成为书法界的一种标志性存在。他不仅将自己的创作与时代精神和文化价值紧密相连,而且还在形式上拓宽了对传统书法理解,为其文化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次展览以“道象”为主题,将《易经》、《道德经》的经典内容融入到现代艺术中,而不是使用传统楷書或隸書体。范迪安的话语包含三层含义:首先,是对王冬龄艺术地位的肯定;其次,是表彰他在融合时代精神和发展本体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最后,是强调这种创新的方式对传统文化表示了尊重。
《道德经》是一部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著作,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哲学和文化。在选择《道德经》作为内容时,王冬龄无疑做出了一个理智且富有意义的决定,因为书法与传统文化紧密相关。但从实用性和推广角度来看,如果人们无法识别这些字母,那么这样的作品可能难以被大众接受。这也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采用人们难以识别的形式来表现思想?
其他专家如中央美院院长许江等人的评论进一步阐释了这一点,他们认为他的工作既包括东方经典,也融入西方艺术风格,这体现出中西合璧之美。而对于那些觉得此类创意过于创新而失去了原有的意义的人来说,他们可能会质疑这样的作品是否真正代表着中华文明。
尽管专家的赞誉充满热情,但也有观众提出批评,如“让他自己读一遍”,“重新写一遍”,甚至形容其为“三岁小孩涂鸦”。他们认为这种方式是在剥离掉原本深厚内涵,使得《道德经》的精神被误解或忽视。这也是当代关于现代化与传统结合的一个争议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