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教十五论》启示我,修身修心修行之道,方知出家之深意。天然道观中,文化与自然交融,如一位慈祥的老者,以温和的语调传授着人生智慧。
基于时代特殊原因及道教隐性宗教义理,大众对道教和道人的了解并不多。偶有认知往往与艺术作品关联甚大。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真正的道人及其宗教生活怀抱好奇心思。尤其面对全真派道人的时候,每当听说道士出家,人们总是主观上把“出家”等同于其他宗教。这是对“出家的最大误解”。
全真派“出家”可溯源于开山祖师重阳真人及其《重阳立教十五论》(简称《十五论》)。此书详细讲说了全真道人的言行规诫,是理解全真不可不读经典。尽管本立足基本概况,但文字字珠玑、句句玄妙,其所阐述的修炼门径值得所有参学和行持。
《十五论》的开篇第一论即写到“出家”二字:“凡出家者先须投庵。”这里明确指出了入道而出的首要事项——寻找一个可以寄居的地方。当身体有所依倚时,心渐得安定,便能气神和畅,与世隔绝便可入真理矣!
在这段话里,“动以养身、静以炼神”,无论动或静都是修行法门。但需明白,不偏不倚取中和态才外养形内炼性。如果过度劳动则损气血;若长久不动则气血凝滞,所以必须找到适中的平衡点。此即为守常之法,即为住庵之妙处。
祖师慈悲,《十五论》虽名为住庵,却点明了修行基调。在此,有鲜明逻辑体系:1) 出家者必须投庵;2) 投庵使身体有依倚,使心渐安;3) 警惕过度劳形或求静求止;4) 修持在于明白“动静得其中”。守中守常,即为真正的出家,此乃为真的修行。
由此,可简化成关键词:舍、投庵、守常。而一个“舍”字横贯中心,为活跃整个修行过程,从而引出了中国古代宗教学说的重要概念——中国古代宗教学说的重要概念——"舍"与"存"相辅相成。在不同的情况下,它们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生哲学体系。
世间对于其他宗教中的"出家的概念比较熟悉,大抵以离开父母妻儿,以独身素食方式到寺院去清净,以隔断尘世纷扰求一片大清静,这便是所谓的"离俗".从这个层面看来, 道家的"离俗",似乎包含相同意义及法则。但前提条件是一种超越尘世烦杂勇决的心志才能达到这种境界。这就是一种物质世界上的舍弃。此"家庭",借指外在事物对于精神追求的一种干扰与阻碍
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一旦选择了走上这样的道路,那么我们的责任就更大,而遇到的挑战也会更多。隐居终身作为一种选择,也值得我们尊敬,但最终是否能够完成自己在地球上的使命,则取决于个人的能力以及坚持到底的情况。在这一点上,在家的路线也不一定比隐居要差,只是在选择哪条路线时,更应该考虑个人是否能够保持内心纯净,不被外界影响而迷失方向
因此,最根本的是,要学会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安宁,这样才能避免因为欲望而迷失方向,无论你是在家庭还是单独隐居的情况下。你是否能够做到这样,就决定了你的生命旅程如何发展
至此,我们已经完全理解了为什么祖先提出我们应当遵循某些原则来建立我们的生活基础,并且通过这些原则来维护我们的身体健康,同时也保持心理平衡
最后,让我们再次回顾一下,在另一版本的《十五章》中,上述最后一句话改写为了 "住安之法"
根据这两种表达方式,可以看到祖先想要传达的是什么信息:用一个地方作为你的栖息地,用稳定的状态来平息你的灵魂,当你能将你的肉体置于安全稳固的地步,你的心灵也会跟随它获得宁静。这就是中国古代关于如何建立良好生活基础并实现个人成长的一个核心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