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庄子如何看儒家庄子据统计鲁国只有一个儒家帝王术法家还是道家的秘密武器

老子庄子如何看儒家?庄子:据统计鲁国只有一个真正的儒士

帝王术:法家还是道家的秘密武器?

在古代中国,孔子的风华正茂之年,他曾经站在泰山之巅,仰望着大周的方向,赞叹道:“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当时的大周文化,无疑是包括文王、武王、周公等以降传承下来的周制、周礼、周易等。因此,大 周的图书馆负责人老子一定是要拜会求教的,因为老子是一位“见首不见尾”的神龙般存在。

孔子一生多次问道于老子,其中第一次问道,当时孔子仅17岁,而老子37岁。此时,大 周的地位江河日下,礼乐崩坏。然而,即使到了晚年,孔子的坚信仍然如初,他将礼乐视为道德的桥梁。

作为周文化的真正继承者和道脉守护人,老子当然知道礼乐是道德的桥梁,因此孔子的问题,他们就这样交流着。而且 老 子对礼乐教化有着深刻认识,他因此提示孔 子:“你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但其言在耳。”

这意味着旧事物已腐朽,如果没有 道德 的灵魂,那么历史上的形制文化就会走向僵化。从根本上来说,形制文化并不是 道德 本性。所以 老 子 重点指导的是内在,而非外表;重本质而非形式;倡导仁义而非虚伪无为。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列传》中云:“世之学老 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 子。 道不同,不相为谋,其岂谓是不邪?”后来的人们也常说 儒家 和 道家 观点相反,以至于水火不容。但真的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吗?

庄子的态度对儒家的褒贬,有扬有抑,比如他笔下的 孔 子既有“好 学敏悟”,也有“狼狈不堪”。他批判的是后世世俗化末节化甚至是歪曲化后的所谓 儒 家,以及假仁假义和假儒家的行为。他讲了一个关于两个 儒 生盗墓故事,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满口诗书却背地里干偷窃勾当的人们。

还有一个故事写得非常精彩—— 庄字面鲁哀公,说鲁国很多 儒 士,如先生这样的很少。哀公纳闷为什么全鲁国都穿着同样的服装怎么能说少呢?庄字正言指出知天时、知地形的人才称得上真正懂得学习。如果君主觉得他们都是懂得,还何必要号令全国,只懂些表面的东西却穿戴成样子的人死罪?如果这样做的话,那么除了一个人以外谁也不敢再穿这些衣服了。而这个唯一还敢穿的人,却因为他的智慧和能力被召见,并回答问题如流。这就是 庄 字说的 鲁国只有一个真正の儒士罢了。

由此可见,《庄子的批判并不针对所有或全部 的 “ 儒 家”,而是在批判表面的形式主义,更认可内心深处实践中的 真正理念;更推崇能够将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将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真诚追求;更支持一种思想体系,在保持其基本原则的情况下,可以适应时代发展变化,与其他思想体系融合共存。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庄子的观点并不是简单地否定或排斥任何一种特定的哲学思想,而是一个更加开阔和包容的心态,从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启示和智慧,也许这就是那句名言所蕴含的一种生活方式建议 —— “生命本悟快乐本心”、“天人本一智慧本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