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养生学发展史的五个阶段普通人如何在道观学习道术

道教养生学的五个阶段:普通人如何在道观学习道术

春秋战国时期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这一阶段奠定了道教养生学的理论基础,并得以广泛实践。《道德经》中提出了“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的主张,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秦汉时期

此阶段,各种养生之术俱已成型,尤以守一、内丹、房中术、符箓最为系统。黄帝将医学、哲学、卜辞等引入其中,开创了道家文化和养生学说。此时道教所行养生之术很多,如外丹内丹等,这是将古代所流行的养生之术,皆吸取进来,加以发挥形成完整的养生学系统。

东汉至西晋

道士张仲景继承先秦医学理论并博采众长著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辨证论治基础,同时从病因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养生观点,如“调和五味”,强调饮食与养生的关系,“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东汉魏伯阳总结前人经验,著成《周易参同契》三卷,为炼丹及练气提供了理论与方法。

西晋至唐末

这一阶段形成顾四时调情志节饮食宜小劳慎房事行气吐纳等方面的养生理论和实践。在葛洪《抱朴子释滞》指出“行气可以治百病”,提出胎息法;陶弘景辑录许多文献成《養性延命原》,收集先秦及两汉时期的養生活动。隋朝练气继承两晋南北朝成就,而唐代孙思邈创“调气法”、“导引法”。

宋元明清

南宗北宗诸派渐归内丹一途,每派均发展独特之理与技艺。这段历史见证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生命健康追求的一贯努力,也反映了人们对于长寿不死梦想不断探索的心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