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养生学发展史的五个阶段从道德经执一到天然道观的实践者

春秋战国时期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核心思想:尊重自然,追求长寿,提倡“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

具体实践:通过调和内外气、修炼神仙术以达到长生不老

秦汉时期

代表人物:黄帝、张仲景

核心思想:结合医学与养生理论,强调预防为主,注重四季变化和饮食调理

具体实践:推崇黄老之术,形成了养神保真的理论体系,并在医学上有所贡献,如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西晋至唐末时期

代表人物:葛洪、陶弘景等

核心思想:强调预防为主,注重生活习惯和气功练习,以延年益寿为目的

具体实践:“抱朴子”中的胎息法,“养性延命原”的顾四时、调情志等法则

隋朝至宋代时期:

内丹派

道士孙思邈著有《备急千金要方》,提出“调气法”,适合老年患者。

王玄览著《玄珠录》论述气功状态下的特殊生理功能作用。

司马承祯著《修真秘旨》、《坐忘论》等书,为练气术健身摄生提供理论支持。

外丹派

外丹与内丹混用导致服食外丹而毙命者亦不少见。

明清及后世:

南宗北宗两派

南宗以李淳风为首,其作品如《悟空传》,反映了南宗较早的普及化;北宗则以王介甫为首,其作品如《太上洞天笔记》,表现出北宗更趋于文学化。这些文人学者将道教养生的理念融入诗歌、小说中,使其文化影响更加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