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道教茅山上清派的传人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因被皇帝召见而远离了茅山,这导致经法传授断续,散落无遗。李含光为了恢复道教的传统和规范,离开京城返回了茅山祖居,不仅搜集了失散的经法,还重振了上清派的宗教活动,使得这片圣地再次在世间光耀。李含光出生于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他的二十一代祖父李弘曾任江夏太守,因避免战乱,他迁居到了晋陵(即广陵),从此成为广陵人的身份。他本姓弘,但为了避讳唐高宗太子的名字改姓为李。家中对儒学有着深厚的尊崇。
他的父亲李孝威号称贞隐生生,对黄老之术非常精通,与司马承祯结下深厚的友谊。在他十八岁时,因为对道教产生了浓厚兴趣,便开始学习于江都的一位名叫李先生的地方士人。在中宗神龙元年,他以品行端正被封为道士,并且搬到东都洛阳龙兴观修炼达十九年。
唐玄宗开元十七年,李含光前往王屋山阳台观拜师学习,在那里他遇到了自己的心灵导师司马承祯。一旦司马承祯看到他,就说:“你真是玉清境界中的游客。”不久之后,玄宗召唤他来洛阳询问关于修道的事宜,当他们谈话时,玄宗感到十分惊叹,说:“我一看到你,我就知道司马真人还活在世上。”
当玄宗询问金鼎的问题时,李含光回应说:“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应该像风一样轻易地去寻找它。如果我们要追求长生的秘密,那就必须遵循公正无私的心意。”玄宗听后非常赞赏他的见解,因此命令他住持阳台观,并继续完成司马承祯未竟的事业。
在那之后,一直居住并勤奋工作于阳台观。但随着时间推移,他意识到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真经秘籍已经散失,只剩下零星残留。他决定回到故乡茅山,以此来收集遗失的经典,为道教事业提供新的动力。这次行动成果显著,不仅使得茅山上的上清派重新焕发新生,也让整个江南地区对于这个古老信仰系统产生了一种新的热情和认同感。最后,由于不断受到皇帝召见和请回朝廷,而不愿离开其所钟爱的地方生活,所以最终选择辞职并返回自己所爱好的地方——身处自然之美景中,用心修炼与探索永恒的人性与宇宙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