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茅山上清派的悠久历史中,自晋南岳夫人魏华存降传扬羲以来,已有数百年。到了唐代,其传人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多次被皇帝召见,离开了茅山,他们的离去导致经法传授断绝,使得许多宝贵的知识散落无遗。然而,在这个关键时刻,一位名叫李含光的人物出现了,他为了恢复和发展道教,不顾个人安危,从京城返回茅山祖居,搜集失散的经法,并且成功地重振了上清派。
李含光出生于唐高宗开耀二年的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他的二十一代祖父是曾任江夏太守的李弘。在避免王莽乱世逃到晋陵(广陵)后,这个家族成为了广陵人。家中的尊儒文化深入人心,而他的父亲李孝威,更是一位精通黄老之术与司马承祯结为方外交友。
十八岁时,李含光开始追求道教,他找到了老师——江都的李先生学习。后来,他又跟随司马承祯学习,在阳台观修行达二十年。在此期间,他展现出了非凡的修为,被誉为“玉清境之客”。
当玄宗召他到洛阳询问修道事宜时,两人进行了一场深入交流。当玄宗感叹说:“我见到含光,就知道司马真人仍然在世间。”玄宗还向他询问金鼎之事,而对于这些问题,李含光给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回答。他对玄宗说:“道德是公正无私的;轻举是公中有私呵。不时现露私情,圣人存有训教;如果寻求长生,就象系风一样。”
由于他的卓识和高尚见解,玄宗下诏让他住持阳台观,并继承司马承祯的事业。但不久之后,由于感到茅山道教面临着衰颓的情况,以及众多真经秘箓已经流失或失传,他决定回归祖地,以纂修经法并重振茅山宗。
最终,在天宝四年的十二月份,当朝廷再次征召他入京时,他选择以身体不适为由而辞谢,最终回到自己的故乡继续其伟大的使命,即恢复和发展上清派。
通过这段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只要有一些忠诚于信仰、勇于担当的人类精神,那么即便是最暗淡的时候,也能照亮前行道路,为人类文明带来新的希望。这就是关于古代道士们坚定信念与不懈努力的一段传奇故事,是我们今天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