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含光道家智者之旅

李含光:道教智者之旅

在唐代,道教茅山上清派自晋南岳夫人魏华存降传扬羲以来,已经过了数百年。到了唐代,其传人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多次被皇帝召见,离开了茅山,这导致经法的传授断续不连贯,有些甚至散失无踪。李含光请求辞职,返回到茅山祖地,他搜集和整理了经法,并成功重振了道业,使得上清派的圣地再次焕发出了光芒。

李含光出生于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他的二十一世祖李弘曾任江夏太守,因为避开王莽的乱政,他迁居到了晋陵,因此成为广陵人的身份。他家世尊儒学,对黄老之术有深厚的造诣,与司马承祯结为同门兄弟。

李含光在公元682年出生,当他十八岁时,就开始对道教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向江都的一位先生学习,在公元705年中宗神龙元年时,被封为道士,并住在东都洛阳龙兴观。后来,他又搬到了嵩山修行达二十余载。在那里,他积累了一定的修炼经验。

公元729年的开元十七年,李含光前往王屋山阳台观学习,与司马承祯相遇。当时,司马承祯一眼就看出了李含光是品行高尚的人,将他比喻为“玉清境之客”。不久之后,司马承祯圆寂,但他的遗志并未消散。

当玄宗问及金鼎之事时,李含光回以:“道德是公正无私的;轻举动则有私情,不恰当;圣人存训教,不偏颇。如果寻求长生,就像风一样自由。”玄宗听后深感佩服,便下诏让他住持阳台观,以继承和发扬司马承祯的事业。

随着时间的流逝,无论是在阳台观还是其他地方,每天都勤奋地研究和修炼。在这一段时间里,他感到茅山上清派的情势逐渐衰落,只剩下一些真经秘籍散落四处,其中有些甚至已然湮灭。这促使他回到自己的故乡——茅山,从而重新整理这些遗失文本,为上清派带来了新的希望。此举受到了玄宗皇帝的肯定,最终使得这个古老而伟大的宗派得以复兴,在江南地区也蔚成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