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含光:道教上清派的重振者
在唐代,茅山上清派的传承人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多次被皇帝召见,离开了茅山,这导致经法传授断续,散失无存。李含光为了恢复道教事业,他请求离京返回茅山祖居,搜集遗失的经法,并成功地重振了上清派,使其再次在世间声名鹊起。
李含光出生于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他的二十一代祖父李弘曾任江夏太守,因避免王莽之乱而迁居至晋陵(广陵)。因此,他成为了广陵人的后裔。家中崇尚儒学,对黄老之术也颇有研究。他父亲李孝威号称贞隐生生,与司马承祯结为方外交友。
李含光自幼对道教产生了浓厚兴趣,当他十八岁时,就开始学习黄老之术,从江都的某位先生那里接受修行。在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他以品行端正,被封为道士,在东都洛阳龙兴观修炼达二十年。
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李含光前往王屋山阳台观学习,与司马承祯成为师弟关系。当时 司马承祯一见到他,就赞叹说:“你真是玉清境界中的客人。”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司马承祯圆寂后不久,玄宗便召请他到洛阳讨论修行事宜,他们谈话时玄宗感慨地说:“我看到你,就是知道司马真人仍然在世间。”
玄宗还询问金鼎的事宜,李含光回答说:“道德是公正无私的;轻举手足是公平中带私情,不时显露私心。如果追求长生就像风一样流动。”这番话深得玄宗青睐,因此下诏让他住持阳台观,以继承司马承祯的遗志并继续传播道法。
在阳台观期间,李含光勤奋致力于修炼和教授,而当他感到茅山上的道教事业衰败,以及许多真经秘籍散失或丢失之后,他决定回到故乡茅山,以此来整顿和恢复这些重要文本。他住持阳台观一年后,便向皇帝请求回归,并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了收集和整理这些珍贵文献中,最终使得上清派重新焕发活力,为江南地区带来了新的文化影响。
天宝四年的十二月份,一位宫廷使者奉命携带着皇帝亲笔书信前来征召 李含光。这位尊敬的地主遵从命令进入大内,但每当与皇帝会面时,他都会先进行斋戒沐浴。而且当皇帝打算请他讲解一些高深的话题的时候,他总是推辞称病,最终又一次请求回到他的原来的生活环境——茅山。这一要求最终得到满足,而且朝廷甚至下令禁止任何捕鱼或狩猎活动,以及任何吃腥的人进入这片地域,以表彰他的纯洁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