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经典成语大全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之智慧金句探秘

道家经典成语大全: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八章探秘智慧金句

上德不施,乃以有德;下德不失德,乃以无德。上者顺应自然,无心为之;下者亦顺应自然,但有意为之。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然而,上礼虽被求,而终未能回应,便须扬手强引他人。此理,是失去“道”后才有“德”,失去“德”后才有“仁”,失去“仁”后才有“义”,最后是失去“义”而来到礼仪的层次。“礼”这东西,其实是忠信不足的产物,也是混乱的开端。而所谓先知,只不过是对真正的 道 的虚华,从中产生了愚昧的开始。

因此,大丈夫们要立于厚重之处,不在轻薄之地;要存真朴,不在浮华之中。所以,我们应该抛弃那些轻薄和虚华,取其真朴。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此,我们要舍弃彼取此。

"得"字,即"得法"也。常常得到而又不会丢失,利益而又不会害人,因此用它来作为名词。在这里问的是:“如何才能得到这样的‘得’?这是因为依靠着‘道’啊。”

接着,它提出了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尽到这个‘得’?”答案是在用无为的手段,用无为的手段便可以让万物都跟随自己。这就是为什么天地虽然广阔,却依然采用了无为的心态;圣王虽然伟大,却依然把虚空当做主体。而因此就说,那些能够复归本来的东西,就能看到天地的心思;那能够深思日月,就能看到古代圣人的至高见解。

于是乎,有私欲的人和没有个人身体的人相比,都会被四海仰望远近亲近的人都会前来朝拜。但如果你既不同于别人却又保持着自己的心思,那么你的每一部分都不可能自我完善,你的一根筋骨也不可能相互容忍。这就是为什么拥有上等品质的人,只使用到了真正的 道,而没有任何执着或使用,他们就能拥有品质却又不做事,这种境界,被称作品质丰富但实际效果微乎其微。不求则得,不做则成,所以即使拥有品质也不会被认可。

对于下等品质的人来说,他们总是在追求并获得,这样他们就会建立起善行来治理世界,因此他们就能得到一个名号。但由于他们始终在追求并获得,所以必定会有一定的损耗。而善行生长出来时,则必定伴随着一些不好的事物出现。这就是为什么那些下等品质的人为了某件事而努力,并且成功完成了它们,但这样做反倒增加了更多的问题和困难。

对于那些只知道外表、形象、行为举止、礼节这些事情,没有内涵,没有深刻理解,那么即使再好看,也很快就会变得陈旧透明,而且还容易受伤害,因为它缺乏坚固基础。所以这三方面——仁、义、礼都是不能单凭外表表现出来,更需要内心深刻理解。如果只是为了形式上的表现,而不是从内心里感受到,那么这种行为简直是不够持久!因为形式上的表现最终还是会逐渐消逝!

最后,文章总结指出,最重要的是不要忘记原点,即我们的本源。如果我们忘记了这一点,并且过分追求外部形象与行为规范,那么我们将无法达到真正的美丽与完整性,因为我们已经偏离了正确的道路。而正确道路,就是遵循宇宙间最根本规律——道,以简单纯粹的心态生活,然后一切其他事物都将自然而然地按照我们的愿望展开。不过,如果我们选择忽略这些基本原则,而选择追逐繁复多余的事务,我们就永远无法达到那个完美状态,因为我们的生命中的许多精力都浪费在了一些非必要的事情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