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界关于儒教问题的讨论已经有年,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宗教观上。不同的人,根据不同的宗教观和对传统文化各部分的不同态度,选取不同的材料,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笔者认为,儒教是在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国家宗教即商周宗教的基础上,以孔子编篡的传统政教经典;六经;为依据,以秦汉以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皇权为依托,以皇天上帝为至上神,以天地、日月、山川、祖先诸灵和历代帝王、圣贤为重要神祗,经董仲舒、朱熹等儒者改造发展而成的以神化封建政权为主要目标的政教一体、祭政合一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国家宗教。
对于这样的儒教概念,仅靠对个别现代宗教的感性认识和对历代子书的哲学解析是很难理解的,它需要有一个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为基础的宗教分类学框架。本文拟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宗教本质、起源、发展和消亡的经典论述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指导,通过对宗教的本质、起源、发展和类型的理论探讨,来揭示儒教在整个宗教世界中的地位、归属和特点,希望有助于深化对儒教问题的认识。
具体说来,本文主要谈四个问题:一、究竟什么是宗教现象?二、宗教现象是如何产生的?三、宗教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那些类型?四、儒教在宗教世界中的地位和特点是什么?
一、究竟什么是宗教现象?
讨论儒教问题,首先应明确一个宗教学中的基本问题:究竟什么是宗教现象?
当我们问什么是宗教现象这个问题时,实际上是要求给宗教这种社会历史现象下定义。据说关于宗教的定义有数百种之多,不同定义之间的分歧不亚于不同宗教之间的分歧,这说明宗教现象是极其复杂的。宗教的定义看起来是个纯粹的学术问题,实际上牵涉到民族、宗教、历史传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乃至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现实问题。人们受到诸多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很难形成关于宗教的统一定义。笔者在此自标为马克思主义派,也与此有关。
马克思主义认为,客观存在的事物必有其内在的必然联系,它规定一事物只能是它自身而不是别的事物,这就是事物的本质。按照逻辑学的基本原理,下定义就是揭示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本质的定义是客观真理。客观真理不仅存在,而且是唯一的。因此,对宗教的正确定义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考察古今中外的宗教现象,笔者认为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宗教的定义准确反映了宗教这种社会历史现象的本质,因而是对宗教的正确定义。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所谓;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就是神灵。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其实都是人间的自然和社会力量,把它们幻想为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力量,并对之顶礼膜拜,这就是宗教。与崇拜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力量即神灵相联系的社会文化现象,就属于宗教现象。
有人说,要把宗教的本质和定义分开:恩格斯的论述只是揭示宗教的本质,并不是给宗教下定义,因此需要给宗教下新的定义。这种观点违反常识。从逻辑学上讲,所谓定义就是对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的揭示。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区别于其他社会历史现象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就在于它把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幻想地反映为超自然、超人间的力量即神灵并对之顶礼膜拜这一本质。作为宗教的定义,指出;崇拜神灵;这一本质就足够了。舍弃宗教的这一本质,不可能制定出真正科学的宗教定义。如果把超出这一本质的其他内容加进宗教的定义,不仅毫无必要,反而画蛇添足,弄巧成拙。
二、宗教现象是如何产生的?
明确了什么是宗教现象之后,还要解决另一个问题:宗教这种社会历史现象是如何产生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人创造的。人就是人的社会、国家;宗教是社会、国家的产物。
(1)宗教起源于旧石器时代中期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有它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最初的宗教现象是原始宗教,它起源于旧石器时代中期,是原始社会的产物。
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能不能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人类最初制造和使用的工具,主要是石器。在考古学上,把人类学会制造和使用石器的时代,称为;石器时代;。根据制造和使用石器的水平,原始社会分为旧石器时代(约300-1万年前)和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8000-3500年)两个阶段。旧石器时代又分为早、中、晚三期。原始宗教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并在新石器时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人类产生以后,其进化过程经历了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等几个阶段。旧石器时代早期(约300-30万年前)大致相当于能人和直立人阶段,这一时期人类除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外,还学会了用火,其社会组织为杂交群落。旧石器时代中期(约30-4万年前)相当于早期智人阶段,这一时期人们制造的石器比过去更加规整多样,其社会组织由杂交群落变为血缘家族。制造和使用规整多样的工具,要求有较高的思维能力,这就为原始宗教中自然崇拜和鬼魂崇拜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血缘家族中的婚姻按辈分划分,所有同一辈分的兄弟姐妹互为夫妻,而亲子之间的婚姻则被禁止。这种最简单的伦理观念的形成,为生殖崇拜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考古资料说明,在旧石器时代中期,自然崇拜、鬼魂崇拜、生殖崇拜以及巫术、献祭和禁忌等原始宗教和崇拜形式就已经产生了。
旧石器时代晚期(约4-1万年前)相当于晚期智人阶段。在这一时期,石器一般都经过二次加工,形状更加精确美观,人类的活动范围也从欧亚非扩展到了美洲和澳洲地区,血缘家族已让位于母系氏族公社。在母系氏族社会,人类已有初步的社会分工,妇女从事采集,男子从事狩猎。母系氏族公社禁止族内近亲通婚,氏族成员必须和另一个氏族的成员通婚。这种族外群婚的方式,使各个原始集团之间发生一定的联系,互通婚姻的氏族组成了早期的部落。氏族和部落集团的形成,为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2)原始宗教的产生过程
探讨宗教的起源,就是要指出人们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怎样开始崇拜神灵的。根据现代科学和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所谓超自然、超人间的力量即神灵,其实并不存在。可是原始人为什么会认定有神灵存在,并对之顶礼膜拜呢?
我们来看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述:;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在历史的初期,首先是自然力量获得了这样的反映hellip;hellip;。;(恩格斯《反杜林论》);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于他们本身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界的错误的、最原始的观念中产生的。;(恩格斯《路德维希middot;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hellip;hellip;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在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刚刚脱离动物界。当时的能人和直立人,刚学会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还过着像动物一样的杂交群居生活,没有任何伦理观念。如此低下的思维水平,尚不足以形成任何宗教观念。到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已进化到早期智人阶段,血缘家族代替了杂交群落。血缘家族的形成,说明人类已有了最简单的伦理观念,这是思维水平显著提高的反映。在这种情况下,早期智人就可能对支配他们日常生活的外部自然力量产生幻想的反映,从而形成最初的宗教观念。
首先,无论是旧石器时代以采集、狩猎维生的原始人,还是新石器时代以畜牧、农耕维生的野蛮人,他们既然依靠大自然的赐予来生活,就无法不对自然力产生依赖感。可是,大自然既会给人类带来饱足和欢乐,也可能给人们造成饥寒和灾难,这又会使人们对自然力产生恐惧感。既依赖,又恐惧,而且完全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这又会造成神秘感。把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种种外部自然力拟人化,把它们幻想为能够施恩赐福、制造灾难的超自然、超人间力量,这就产生了自然神。这种由于对外部自然界的错误的、最原始的观念而形成的对自然事物的崇拜,就是最原始的宗教现象。
在盛行自然崇拜的时代,由于智力水平的提高,早期智人开始对梦中景象进行思考。同样由于智力水平的限制,原始人对梦中景象还无法作出正确解释,于是就产生了灵魂观念。如果灵魂被认为是某种可以脱离肉体而独立存在的超自然事物,那就没有理由相信它还会死,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灭的观念。如果相信氏族成员死后其灵魂还活着,那就必须采取某种措施来保证其继续生活。在原始人看来,死者的灵魂也像活人一样,需要衣食住行,这样就形成了在墓穴中陪葬生产和生活用品的风俗。这种对死者鬼魂的崇拜现象,就是鬼魂崇拜。
此外,血缘家族禁止,说明母亲的生殖器已受到一定的崇拜,这就是最早的女性生殖崇拜。对身份和关系的重视,说明早期智人已开始关注生与被生这种特殊的自然和社会关系,这又会引发对整个血缘家族来源的思考。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社会组织形式是母系氏族公社,其成员必须到其他氏族去寻找对象。区别不同氏族身份的需要加上对氏族来源的思考,导致了图腾观念的形成。一些与氏族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事物,主要是某些凶猛可怕的动物,某些可提供主要食物来源的植物,某些可提供可口肉食的动物,还有某些可提供稳定甜水资源的水井,对家族生活至关重要的天然火等,都有可能被选择为本氏族的图腾而受到崇拜。
把可以离开肉体而单独存在的灵魂观念推广开去,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灵魂,这就是万物有灵论。这种以灵魂观念为基础幻想出来的神灵观念,比原始拜物教的自然神观念具有更大的虚幻性,后来发展为神灵观念的基本形式。与灵魂观念和鬼魂崇拜相联系的是祖先崇拜。祖先崇拜就是把某个或某些先人当作产生其氏族、部落、民族并保佑其氏族、部落、民族的神灵而加以崇拜。随着认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图腾崇拜逐渐被祖先崇拜所代替。此后,随着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的产生和发展,相应地产生了农业神、牧业神、各种行业神和职能神崇拜。最后,对各种受崇拜的神灵进行思维加工,形成无数不同的崇拜对象和方式,造成了世界上形形色色的宗教现象。
三、宗教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哪些类型?
对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形形色色的宗教现象进行适当的分类,对于深刻认识宗教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全面深刻地认识儒教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宗教起源、发展、类型和规律的经典论述,以及各种宗教现象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次序和其幻想地反映自然、社会力量的不同方式,可以把宗教分为原始宗教、国家宗教、民间宗教、世界宗教和新兴宗教等主要类型。其中,前四种宗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述较多的基本类型;新兴宗教是现代学者使用较多的概念,严格说它不是一种独立的宗教类型。
(1)原始宗教:
原始宗教是对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生活的幻想反映,所以又称为氏族宗教或部落宗教,是最早产生的宗教形态。恩格斯说:;最初的宗教表现是反映自然现象、季节更换等等的庆祝活动。一个部落或民族生活于其中的特定自然条件和自然产物,都被搬进了它的宗教里。;;人在自己的发展中得到了其他实体的支持,但这些实体不是高级的实体,不是天使,而是低级的实体,是动物。由此产生了动物崇拜。;(《致马克思》〈1846年10月18日〉)
原始宗教包括自然崇拜、生殖崇拜、鬼魂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天神崇拜、行业神崇拜等,其具体崇拜方式主要是巫术、献祭和禁忌。其中,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和鬼魂崇拜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期,图腾崇拜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祖先崇拜、天神崇拜和行业神崇拜产生于新石器时代。巫术是幻想用并不存在的超自然力对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自然和社会力量实施控制从而达到单靠自身实践能力达不到的现实目的,献祭是幻想用自己的劳动成果向并不存在的超自然力进行贿赂从而达到单靠自身实践能力达不到的现实目的,禁忌是不允许做某些被认为可能惹怒神灵的事情从而避免遭到神灵惩罚的社会性规定。
原始宗教具有自然性(自然自发产生)、氏族性(局限于氏族部落内部)、地域性(局限于氏族部落生活的狭小区域之内)、质朴性(原始、简单、直观)等特点。原始宗教的数量是最多的。每一个氏族部落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