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时期的刻石书法
魏晋时期从公元220年曹工称帝开始,到公元420年东晋结束止。在这20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书法进人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时期,草、行、楷这几种新书体彻底挣断了隶书时代的束缚。到王羲之、王献之的出现,使行、草、楷书体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魏晋的书法完全走向自觉阶段,书法成为整个社会热衷于追求的对象。在这种强劲的势头和前所未有的人文环境下,书法艺术不断创新,得以扎实稳健的发展。 钟繇在将汉隶转向魏普楷、行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卫氏、王氏家族学习他的笔法。王羲之承钟a、张芝的遗续,使楷、行、草推向历史的高峰,开创流美的江左书风.王献之在其父王羲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创造,其行草更见神骏秀逸,雄姿英发。以这三人为代表的魏开书法有力地推动了后世书伙的发展。
三国、两晋时期的刻石书法
建安十年(205),曹操以天下凋敝,禁立碑。晋武帝咸宁四年又因为立碑为表私美而禁立碑。由于屡次禁碑而石刻甚少。曹魏碑刻中比较著名的有《上尊号碑》和《受禅表》(图41)。此二碑与东汉末年熹平石经风格相似。结字稳健,端正平稳。起笔将汉隶的“蚕头”变成“折刀头法”。此外,还有《三体石经》,严整浓丽,劲健秀拔。